本刊独家专访奉贤区博物馆馆长张雪松 中小博物馆这样走出差异化

《中国收藏》杂志2024年4月刊
2024-04-29 14:52:20

      在有着“上海之鱼”美称的上海奉贤区金海湖畔,坐落着奉贤区博物馆新馆的三座建筑,俯瞰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灵动。日前,在博物馆二层展厅内,一间全透明的“修复室”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几位油画修复师正在一件老旧、皴裂的大幅油画前忙碌着,不时拿起各种高精仪器对画作进行检测、记录。

40.jpg

张雪松 奉贤区博物馆馆长

      与此同时,这里还展出了不少曾出现在课本上的“名场面”——罗工柳的《地道战》、刘耀真的《刘胡兰》、俞云阶的《吾土吾民》、刘海粟的《打铁》……来自国家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油画雕塑院、刘海粟美术馆等机构的20余件红色经典油画汇聚一堂。它们不仅唤醒了观众脑海中的红色记忆,也展现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油画保护与修复的光辉成果。
41.jpg
2019年5月16日,奉贤区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
 
      这场“修复日记II——永不褪色的红”红色经典油画回顾与修复科技展,正是奉贤区博物馆今春呈现给观众的一大“新玩法”。不过,这只是 近年来在该馆上演的亮眼活动之一,作为一家新馆,其此前还推出了“雍正故宫文物大展”“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等重量级大展。值得一说的是,截至2022年底,上海市已有大大小小的博物馆159家,但奉贤区博物馆总能稳居区级博物馆排行榜前列,成为沪上一处亮眼的文化地标。这座规模不大的区级博物馆,距市中心四五十公里,正式开馆才5年,藏品不足万件,却能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重要文博机构携手办展,吸引数十万观众一再前来打卡……它,到底有什么“魔力”?
      日前,《中国收藏》杂志记者独家专访了上海市政协委员、奉贤区博物馆馆长张雪松。自20世纪90年代一头扎进博物馆工作中,张雪松近30年来见证着曾经那座“无人知晓”的奉贤区博 物馆,逐渐演变为一个“开放、阳光、温度”的文化会客厅。
 
      对标一级博物馆
 
      1958年,原为江苏省管辖的奉贤县被划归上海市,成立奉贤区。奉贤区博物馆也于次年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可没过多久,博物馆经营难以为继,被文化馆合并,直到1994年才重新恢复建制。据张雪松回忆,曾经有一二十年的时间,奉贤区博物馆馆址一直在迁移变动,场地、资源也很有限,处于一段“晃晃悠悠”的过渡时期。“每当有外来游客询问‘奉贤区博物馆在哪儿’,本地群众甚至连出租车司机都答不上来。奉贤在当时的确很缺乏一座固定的、完整的、能对外展示区域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张雪松说道。
      近几年,上海着力建设五大新城,奉贤新城也是其中之一,进入了发展快车道。2017年,奉贤区博物馆迎来了重要节点——新馆立项,在金海湖畔启动建设,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整体建筑由日本新生代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兼具当代建筑的时尚感和江南文化的韵味,由紫铜格栅和玻璃幕墙构成的外立面与周遭环境和谐统一。
      馆内设施则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标准配备了恒温恒湿系统,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离不开张雪松及博物馆团队从动工开始的全程参与。在张雪松看来,博物馆不同于一般性建筑,要达到使用标准必须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而奉贤区所处的海洋性气候也对文物保护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当时建设方见到我们就‘头痛’,但如果有些 关键问题我们不去‘争一争’的话,在今后的运营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瓶颈或阻碍。比如说临展厅如果没能按照一级博物馆的要求建设,那么像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机构的重要文物是不可能来这里展出的。”
      作为博物馆“掌门人”,张雪松其实从新馆立项那一天起就深感“压力山大”,曾经只需做好野“修复日记II——永不褪色的红”现场展示了油画修复工作的全过程。外文物巡查等基础工作的“清闲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面对着有更多可能性的新馆,承载着各方的期许,张雪松和奉博团队紧锣密鼓地对博物馆的蓝图展开了规划。
      外观这么漂亮、体量这么大的一座综合性文化场馆,如何才能办出有影响力的展览?奉博团队决定“无中生有,点石成金”。
42.jpg
 
43.jpg
“修复日记II——永不褪色的红”现场展示了油画修复工作的全过程。
 
44.jpg
2019年,“雍正故宫文物大展”在奉贤区博物馆重磅开幕,展出了故宫博物院藏120余件书画、瓷器、玉器、珐琅器、漆器等。
 
      借展“历险记”
 
      2019年5月16日,奉贤区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在展示当地历史文化遗存的常设展之外,一场“雍正故宫文物大展”在临展厅重磅开幕,展出了故宫博物院藏120余件书画、瓷器、玉器、珐琅器、漆器等,也创造了一次超出预期的首秀。
      对观众来说,在这家区级博物馆竟然能看到故宫文物大展,实在是震撼不已。为期3个月的展览共吸引了观众20多万人次,不少观众还从外地驱车甚至包机专程赶来,对于奉贤区博物馆来说,这个数字无疑是值得骄傲的。
      除了展览期间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盛况,让张雪松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有一位老先生当时站在一件清雍正仿成化的斗彩盖罐面前仔细欣赏了3个小时,非常令人动容。“他说这是他看过的雍正斗彩中最漂亮的一件,之前从没见过这么多雍正文物公开展出。”诚然,这场雍正文物大展的成功背后有着诸多艰辛和不易。
      那么,首秀为何不做康熙、乾隆文物展,而“锁定”了在位时间较短、存世文物较少的雍正帝?据张雪松介绍,一方面是因为故宫博物院此前并未办过雍正文物专题展,而另一方面则是雍正帝与奉贤这片土地的渊源——奉贤区目前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亭海塘”是雍正二年御批修筑的,作为防御海患、保卫家园的重要工程造福了此地人民,奉贤建县也是在雍正四年。
      雍正故宫文物展策划开启时,奉贤区博物馆新馆已经建成,当时故宫博物院安全技术处负责人到实地考察展厅环境,发现安全防护上还存在漏洞,不具备展出部分珍贵文物的条件,展览很可能会受影响。“请您再给我们一个星期的时间!”张雪松及工作团队在那一周内不眠不休,按照要求严格调整,终于让此次展览如期举行。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雍正文物史无前例地荟萃于沪上,当中不少文物更是首次出宫亮相,一下子打响了名声。“奉贤区博物馆重开啦!”“新馆展览不一般!”等消息也迅速传开。
      开馆首展超高的人气和观众的好评如潮给了张雪松信心,他带着团队马不停蹄地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与国家博物馆合作推出“追梦前行——共和国现代化之路”,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携手呈现“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馆联合举办“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数个重磅展览接连在奉贤区博物馆 新馆登场,豪华展品阵容一个又一个,让观众目不暇接。“这里面的故事实在太多了,一把辛酸泪!”而当张雪松忆起这些展览的筹备经过,真可谓是一出出借展“历险记”。由于2020年至2022年还处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无论是工作人员出行还是借展文物运输,都面临着复杂的情 形和极 大的挑 战。为了让沪上观众一睹三星堆考古新发现,奉博团队大年初五就跑到四川商讨借展事宜“抢占”先机,受疫情影响被迫临时闭馆后给10万位预约观众一一电话通知到位;为了把秦始皇陵兵马俑原件“搬”到上海,让观众近距离看到秦朝工匠留下的指纹,张雪松费尽工夫、多方斡旋;“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展品涉及全国10个省市、26家博物馆,奉博团队兵分六路,哪怕路途遥远、发着高烧也要护送展品安全抵达……每一场赢得喝彩的展览背后都有着道不尽的艰难与汗水。
      在张雪松看来,务必要让不远千里赶来的观众不虚此行,所以他们会为借来每一件文物真品力争到底。“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服务好每一位观众。”
 
 
本文节选2024年4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222.jpg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