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大咖京城论道看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如何“聚势向新”
文物艺术品市场“华山论剑”,大咖云集一堂;针对行业发展热点议题互递高招,全程干货满满;拍卖企业“白名单”发布,为收藏市场保驾护航……4月25日,“聚势向新——2025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年度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举办。
这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界的年度盛会由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主办、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文化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会承办,汇聚了来自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政府部门有关负责人,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及相关行业机构的领导,国内外拍卖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收藏家、专家学者及相关行业资深人士等百余位嘉宾。
中国拍卖行业协会会长王波在论坛开幕致辞中指出:“拍卖不仅是市场行为,更担当着赓续中华文脉、激活文化遗产当代价值的使命。行业应将创新作为引擎,推动科技赋能,打造兼具文化厚度与市场活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规范化、国际化的行业发展生态。”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等有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出席并致辞,介绍行业管理最新政策精神,指导市场规范、健康、繁荣发展。
《中国收藏》杂志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本届论坛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分别为“民间文物收藏的规范与发展”“文物艺术品拍卖国际通行规则的适用与融入”“未来拍卖市场的坚守与变革”,十余位国内外拍卖行掌门人、收藏家及资深人士共同探讨了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及市场规范创新发展的路径。艺术经济学家克莱尔·麦克安德鲁(Clare Mc Andrew)通过视频形式解读了《2025年巴塞尔艺术展与瑞银集团环球艺术市场报告》,以几组数据直观展示全球艺术市场的表现,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新变化和积极展望。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拍卖行业协会文化艺术品拍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聪在此次论坛上公布了《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自律公约》签约成员单位名单,涵盖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139家国内拍卖企业。自律公约中明确要求企业杜绝假拍、虚假宣传、恶性竞争等乱象,规范了企业经营边界,并要求拍卖行积极协助解决交易纠纷,保障藏家权益。此次名单的发布为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提供了一份可参考的白名单,对维护市场健康秩序意义深远。
民间文物收藏的规范与发展
作为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根基和文物保护不可忽视的力量,民间文物收藏在当下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实施后,民间文物收藏的制度和业态该如何建设?

蔡炜(“鸣鹤雅集”创建人、收藏家):时代发展让我们从参观走向参与
改革开放前,中国人没有能力竞买自己的古代艺术,只能隔着玻璃参观。现在所有制权益变化让我们能从参观走向参与,这是历史性的转折。早期我们参与拍卖太难了!还记得1989年我在苏富比买了一件藏品,外汇审批要20个工作日,报关单得跑海关、银行、外管局,整套流程下来像做外贸生意。现在我国拍卖业已发展壮大,但仍面临着估价体系混乱、拍品短时间重复上拍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翰海的秦公先生提出拍品5年内不得再上拍,可现在国外低价拍回、国内高价转手,实则背离了收藏的本质。从藏家角度看,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影响都是次要的,信誉和信任才是拍卖的根本。

万捷(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民间收藏是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推手
民间收藏是人类文明延续的重要推手,对博物馆藏品补充意义重大。全世界的博物馆,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这样靠捐赠和民间捐款购买艺术品的非公益组织都离不开民间收藏,故宫博物院的不少重要文物也来源于张伯驹等藏家的捐赠。这些藏家可以说是伟大的公益人士。拍卖为民间收藏提供了良好平台,在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实施的背景下,我们要重视文物保护与交易的关系。《文物保护法》的目的是保护文物,但交易也是保护的一部分,合理的交易能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我们应在《文物保护法》的基础上,促进文物合理、可控的交易,推动中华文化发展。另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文物鉴定和传承有序有重要作用,未来或许能借助它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我也观察到,现在国外年轻人对中国文物的兴趣降低,我们要通过数字化等手段宣传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薛世清(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总经理):应发挥好拍卖的市场把关作用
随着近年来文物商店的急剧萎缩,拍卖公司的主要征集范围也转向民间收藏。但艺术品市场也出现了不少乱象,比如假货泛滥。许多人收藏了几十年的“藏品”,等希望送拍变现时却发现是赝品,甚至被不法分子利用而上当受骗。 作为正规拍卖企业,我们要发挥好市场作用,对拍品严格把关,去伪存真,同时希望未来法律能对民间收藏有更合理的规定,让文物经营更加活跃,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陈零初(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副总经理):为规范市场发展扎起一道“篱笆”
在我从业的这些年里,拍卖企业给国家收藏提供了很多珍贵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比如我们征集到的张先《十咏图》、《出师颂》以及中贸圣佳的米芾《研山铭》,这些国宝级艺术品进入国有收藏单位并向全社会大众进行公开展示,无疑是拍卖企业为民间收藏及国家收藏、为维护行业秩序作出的贡献。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对文物流通市场提出了不得知假售假、知假拍假,不得虚假宣传的要求,作为正规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企业,我们不仅要坚守行业自律原则,也将帮助国家有关部门扎起一道“篱笆”,保障藏家合法权益。希望在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执行过程中能保障正规拍卖企业的生存空间,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推动民间文物收藏市场健康发展。
国际通行规则的适用与融入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已位居全球第二,如何建成国际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中外监管理念有何差异?如何更好地理解国际规则并与之接轨?

岑詠音(佳士得拍卖亚洲区董事总经理、总法律顾问):减少国际化拍卖活动的阻碍
作为一家国际拍卖行,我们一般会制定一套标准的业务条款和合同,以适应全球不同地区的业务开展。无论在哪个国家运作,合同的商业条款基本相似,只是仲裁条款或纷争解决的管辖法律可能会根据当地情况有所调整,以便于来自全球的客户更方便地参与。在国际规则方面,像佳士得这样的国际拍卖行大部分拍品类别都有5年的拍品保证。不过,对于拍品的瑕疵,我们一般是现状出售,但会提供状况报告,鼓励客户在购买前自己查看实物或聘请专家鉴定。我认为在构建国际化的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过程中要在付款、运货、出口等各个环节减少阻碍,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国际客户参与。

卢海红(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负责人):提升北京文物艺术品进出境份额
我们依托自贸区的保税政策开展工作,自贸区政策给予国际文物艺术品进境很大优势,暂缓缴纳关税增值税,吸引了一些国际画廊和艺术机构入驻。但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存在一些壁垒,比如国家外汇管制限额,这在与国际接轨时不够灵活。还有文物临时进境在保税区存储期限及延期申请的规定,和国际通行做法存在差距。2023年北京海关的数据显示,天竺综保区的北京关在文物艺术品进出境数额上占北京市场进出关的93%,但和上海关相比差距很大。北京自贸区在文化艺术品保税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政策能更加开放,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加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促进文物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汪嘉名(上海自贸区国际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为接轨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我们自贸区在艺术品进出境方面有很多数据体现了与国际市场的对接情况:2023年我们平台艺术品进出境货值为120亿元,2024年下降到86亿元,但件数增加,这反映出市场走低,艺术机构在境外征集的物品货值下降。2021年至2024年共有69家展商参与上海进博会,带来495件展品,成交了173件,总货值22亿元。在与国际接轨的操作中,我们遇到过一些问题。我们也在积极推进自贸区人力资源国际资格证书的相互互认,希望能为国外拍行和拍卖师进入国内创造条件,同时也助力中国拍卖师走向国际。

杜耕(天津鼎天国际拍卖董事长):诚信是国际行业的通用准则
我们在英国经营拍卖公司的过程中,发现两国在法律、信仰、审美等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在征集艺术品时,英国古董商很看重保险协议等细节,而且英国对企业有很多规定,比如要求签订反洗钱协议。在对比中我深刻体会到,每个国家的法律和拍卖规则都不太一样,但诚信是通用的准则。我认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行业在未来发展中要做好思想准备迎接新的变化。虽然现在面临一些困难,但就像“聚势向新”这个主题一样,未来充满希望,我们要不断创新,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同时坚守诚信原则,推动行业发展。
未来拍卖市场的坚守与变革
面对当下风云变幻的全球局势,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拍卖行业应当如何坚守原则、规范化运营并提升品质、凸显行业价值、创新网络拍卖?

彭兆君(北京永乐国际拍卖董事总经理):面对市场变化积极创新业务模式
永乐拍卖选择了现当代艺术领域进行深耕,这得益于团队多年的积累和当时市场的需求,年轻藏家的涌入也为这个领域带来了活力。在坚守现当代艺术领域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创新。从2021年开始探索线上交易拍卖,2022年率先在行业内推出古董直播间,到2024年我们已经有20个直播项目。这些直播间与线下业务相辅相成,为线下培育了优质的新藏家群体。比如,我们线下拍卖会除当代艺术外,其他门类新进藏家较少,而抖音直播每场都有50%左右的新进藏家。我觉得未来充满未知,也充满无限可能。作为拍卖人,我们要坚守对行业的热爱,全力以赴,积极面对市场变化,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在细处求精益,在深处谋布局,相信行业会迎来更好的发展,静待春暖花开。

胡妍妍(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总裁):为文化传承保护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当前艺术品拍卖行业进入深耕期,未来十年将是行业与社会效益、市场成长融合的阶段,我们要为文化传承保护和经济繁荣发展贡献力量。全球经济格局调整,艺术品市场面临不确定性,也迎来跨文化对话和技术赋能的机遇。如今市场成交萎缩,客户迭代,普品滞销,优秀企业集中了优质拍品和客户……面对这些情况,中国嘉德将精简业务,降本增效,聚焦核心业务;深耕客户需求,调整拍品结构,匹配新的收藏趋势;捕捉结构性机遇,布局长期赛道,关注被低估的优质资产。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创新,利用科技赋能解决艺术品真伪问题,希望通过区块链、A I技术实现艺术品全链条追索,建立流转大数据分析。我们同时也呼吁开放文博数据资源,建立权威查询平台。此外,在政策层面,探索税收优惠促进文物回流,扶持民营美术馆鼓励民间收藏,推动行业发展。

陆丰川(西泠印社拍卖总经理):坚持以学术价值引导拍卖
在我看来,坚守与变革是相互关联的。从坚守中的变革来说,西泠印社拍卖一直坚持用学术引导拍卖。现在整个市场对学术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我们推出学术性高的拍品,深挖学术价值,得到了市场的良好反馈。而且讲究学术和专业出身的年轻从业人员有了更多机会,藏家也更愿意倾听专业意见。在行业瓶颈期,这能让我们有前进的动力。另外,我们坚持门类综合化,这样在市场平稳期抗压力更强,还能进行更透彻的学术
思考。从变革中的坚守来说,我们一直推出乡贤文化,根植于江浙沪,致力于传统文化建设。在经营模式上,我们不办夜场拍卖,而是组织符合江南消费和思考习惯的乡贤专题拍卖,与其他拍卖公司在拍品和经营模式上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坚守中变革,在变革中坚守,行业就能不断发展。

陈赟(南京经典拍卖董事长):坚守公正、公开、公平和诚信原则
拍卖行业的核心价值是公正、公开、公平和诚信。以前很多其他行业的企业看到拍卖赚钱就进入这个行业,但在利润降低后就撤退了。而我们一直坚守,比如有一位客户拿20年前在我们这拍下的作品要求退货,虽然当时技术有限没甄别出问题,但我们还是退了款,这就是企业诚信的体现。南京是文化古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深挖与南京有关的金陵文脉,比如上个月和金陵四老馆联合举办书法拍卖会,虽然一开始不被看好,但最终仍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说明坚守传统,契合城市文化特色,能得到市场认可。为了变革,我们将在模式上和资源方深度合作,走出拍卖场为大家服务;营销上,深入研究拍品学术价值,利用小红书、抖音、视频号等新兴方式积极推广,发掘新闻事件提升拍品关注度;成本管理上,我们把办公室改成展览厅和拍卖厅以节省成本,谋求生存。我相信,只要我们沉住气,坚守核心价值,积极变革,行业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本文节选2025年5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