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百出广彩瓷
“广彩”是清代以来广州地区釉上彩瓷的简称,是应海外市场之需出现的外销瓷品种,其创烧于康熙晚期至雍正时期,盛于乾隆、嘉庆时期,历300年窑火不绝。它以“广州”命名,发展历程及工艺特征凝聚着广州这座口岸 城市包 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襟气度,以及瓷商、瓷匠们融会贯通、创新求变的人文精神。
新世 纪以来,广州博 物馆作为口岸 城市的综 合性博物馆,循昔日广彩传播之路,开展相关文物征集和研究工作20余载,陆续汇集曾外销世界各地的广彩瓷器1500余件(套),藏品年代序列完整、品类丰富、时代风貌鲜明,可清晰展现广彩创烧历史、工艺发展轨迹和文化价值。
2023年9月,广州博物馆甄选其中150余件(套)代表性藏品,举办“广东彩 世界风”广彩主题展览,讲述广州彩瓷不断融合中西制瓷工艺并创新发展,随各国商船遍及世界各地,传播中华文明的历程。广彩因其外销特 征而兼容中西文化的内涵,成为中西文化 互动 和交流的载体,尤其是在18世 纪,即清代康熙晚期至乾隆、嘉庆朝,广彩瓷器生产和销售处于早、中期的创烧和多元实践阶段,其产品工艺及品类极为丰富,中西兼备的图像纹样和丰富多变的器型种类,成就了世人 对广彩“式多奇巧,岁无定样”的赞誉。

图1 清康熙 广彩纹章花卉纹盘

图2 英国沃克家族定制的青花广彩咖啡杯、托碟
开炉烘染 应需而生
广彩瓷器的出现与广州的地理位置及中外贸易发展有直接关系。清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1684年至1686年),清廷先后设立闽、粤、江、浙四大海关,其后80%以上的外国商船泊靠广州港,成为中西方商品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中国瓷器既可作为返航西洋商船的压舱货,更能带来可观利润。为顺应欧 洲市场需求,准确传 达客户订单、缩短 定制周期、降低运输损耗和制作成本,广州瓷商开始将景德镇白瓷运至广州,根据外商要求彩绘后二次烧制再销往海外,广彩瓷器应需而生。
康熙中晚期至雍正时期应是广彩的初创阶段,产品风格尚不鲜明,以个性化定制为主,产量不大。各类彩料、技术、特殊纹样及器型随外国商船被引入广州,并迅速运用到广彩生产中。目前国内收藏及公布的早期阶段实物很少,广州博物馆收藏的初期广彩产品颇具规模,藏品实物可为探讨早期广彩产品实践创烧轨迹提供佐证。
早期广彩使用的颜料,融合了明代三彩、五彩的传统颜料与外国珐琅彩料。纹样绘制风格往往受欧洲巴洛克风格影响,整体庄重磅礴,线条干练大胆,这恰恰与同时期即康熙晚期至雍正早期的瓷器造型偏硬朗大气的风格相得益彰(图1)。
此时的广彩产品主要为特殊定制的外销瓷类型,采用中国传统折枝花卉与个性化纹章图案相结合的纹章瓷占据主流,这也体现了广彩应欧洲市场需求而出现的特质。有些私人定制瓷器上的边饰图案被多次效仿,并发展成为早期广彩瓷器的普通装饰纹样而广泛流传,如1712年英国沃克(Walker)家族定制的纹章瓷中采用的欧洲风格的卷叶纹边饰,在短短几年后便出现在普通外销瓷产品中(图2)。
从总体风貌看,早期广彩产品大多品质精良、绘工细腻,按定制需求绘制的纹样如私人纹章图案绘制极为精准,展现了同时代尤其是雍正时期瓷器较高的工艺水平,在用彩构图上也明显呈现出受同时期铜胎画珐琅工艺影响的痕迹。如1730年前后出现一种以蓝、砖红或金彩绘制人字锦地纹的产品,此类底纹一般铺满整器,仅留多个如意形开窗,内绘中式花鸟纹(图3)。画珐琅的装饰工艺进一步运用到广彩绘制中,除了人字锦地纹外、龟缩锦纹、八角锦纹、三线金线锦纹等均出现,私人定制瓷器大量采用珐琅工艺常见的各类锦地纹与中国传统折枝花卉纹相结合(图 4),折枝花卉以工笔绘就,展现出雍正时期工整、雅致、细腻的瓷绘风格。

图3 清雍正 广彩描金锦地开窗花鸟纹盘

图4 清雍正 广彩锦地开光人物图碟
18世纪初生产的广彩餐具器型较为简单,仅包括少量的套装盘和碟,且大盘的数量较多,绘制精细工整。对西方人而言,绘制精美的瓷盘除了基本的实用功能外,展示陈设也是主要功能之一。尤其是在18世纪上半叶,中国外销西方市场的瓷盘常常被放置在餐边柜或陈列柜内作陈设 器。有些绘制中国传统纹样的瓷盘规格偏大,显然陈设功能大于实用功能,应是广州瓷器店铺专为欧洲商人准备的现货类型。此类中国传统纹样充满东方情调,迎合了18世纪上半叶欧洲盛行的“中国风”时尚(图5)。
本文节选2023年10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