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里的文化传承密码

《中国收藏》杂志2024年4月刊
2024-04-29 10:40:03

      我在大学读的是古书画鉴定专业,那时对纸本身还没有产生特别的感情。后来,在学习中我慢慢发现,纸张鉴定对于书画鉴定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抓住纸上的一些蛛丝马迹,常常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而真正对纸进行深入研究,是在2012年我开始专注于名人信札收藏之后。选择收藏信札,一是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二是因为信札作伪远没有书画那么猖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札对纸的要求更高,增加了作伪的难度。所以从那时起,我在收藏信札的同时,对笺纸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没有以前讲究了
 
      以往,如果有人向书画家求购墨宝,都会自己买纸送上门,纸上贴个标签,注明上款人信息。如果求画者对书画家的用纸习惯不了解,很可能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比如给齐白石送上一张熟宣纸,那么对于其大写意创作来说肯定是有制约的。所以,了解书画家用纸,有时候在鉴定时会出奇效。
      我曾在一位藏友处见到一册民国北京某南纸店的纸品样本,每种纸裁 成小条,装订成册,其中的许多品种现在已经无处可寻了。曾经的文人雅士写信,大多不会用普通白纸,而会选择专门的信笺。信笺有很多样式,当时很多画家都给南纸店画过笺纸样稿,南纸店根据样稿雕版。过去文人墨客对于做笺纸制作的参与程度非常高,并且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完成的。现在做纯手工笺纸的店铺非常少,即便有也没那么讲究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现在用纸的人没以前讲究了。
21.jpg
王羊羽
信札收藏家书画鉴定专业人士百牍千函斋主人
2023年是其收藏信札十年整,“鱼雁鳞鸿——百牍千函斋名人手札展”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举行。作为一位80后,王羊羽对于名人信札收藏有着自身定位和取舍标准。

 
      为什么这么说?举个例子,拿装裱来说,现在的裱画店是不是常出现这么一种情况,有人拿着一张画去装裱,很多情况下会问:“明天能裱好吗?着急!”在这种快节奏的消费情况下,很多装裱原有的细节一定会消失。真正的手工装裱,一个流程下来怎么也得十几天,再快也需要一周。而机器装裱提升了速度,但对于材料的要求则下降明显。没人提要求了,经营者为什么还要讲究?笺纸也是如此,现在很少有人写信了,为什么还讲究信纸呢?从这个角度看,一些手艺只有回归到原有的功能上,才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在现代化的今天,纸张的纹样、种类却比过去落后了太多。目前,很少有渠道告诉大家,中国的纸是非常讲究的。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课堂上应该设置的内容,毕竟这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如果能让小小的一张纸回归到本来面目,才是对文化的传承和文脉的接续。
 
      笺纸可以这么玩
 
      说到笺纸,顺便说说木版水印。过去我们常用木版水印技术复制书画,这在20世纪50年代的确是一种创新。而现在的印刷技术已达到非常发达的程度,这项技术如果还专门用在复制书画上就稍显过时了。曾经,木版水印技术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制作笺纸,但现在这个用途似乎消失了。
17.jpg
张大千墨书“珍重”
 
18.jpg
王羊羽自制的“珍重多一点”笺纸
 
 
      我也喜欢自己设计笺纸,所用元素与自己的收藏息息相关,包括名人题字、老拓片、印章、绘画等。选好了元素,并非直接复制到笺纸上,而是要进行一番设计,取原素材哪一部分、纹样置于纸张哪个位置、搭配什么纹样……这些是要经过反复实验和修改的。接下来还要与雕版师傅沟通,往往初稿都会进行一些细节的修改,比如文字是否有误、怎么体现碑刻效果、墨晕感如何凸显等等,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很好地还原原作的味道,以及设计者别出心裁的创意。我收藏有一札张大千诗稿,上面多出了“珍重”二字,并且在两个字上面留有一个墨点。我觉得很有趣,就把这两个字和那个墨点抠出来设计成信笺,又专门找人刻了一方“张爰手迹”印章。我给此笺取名“珍重多一点”笺,送给朋友,寓意珍重友谊。
      我还收藏过几块民国时期的雕版书页原版,用自己所藏20世纪80年代的玉扣纸印刷,盖上我自己的印章,送给朋友。这样做就是要按照传统的方式制作属于自己的笺纸,纹样不翻刻别人的,只继承了传统的方式。这种玩的方式不追求任何商业回报,并且能让人静下心来,其实是一种收藏乐趣的分享。
19.jpg
清代朱为弼墨兰与该画笺纸雕版和笺纸成品
 
20.jpg
马晋画虎笺
 
 
 
 
 
本文节选2024年4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222.jpg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