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拍卖20周年倾情巨献六方印 揭秘吴昌硕与高邕的金石印缘

《中国收藏》杂志2024年6月刊
2024-07-01 13:32:40

      6月,让各路藏家翘首以盼的南方文物艺术品拍卖盛会——西泠春拍,将如约在西子湖畔拉开帷幕。值得一说的是,今年适逢西泠拍卖20周年,也是吴昌硕诞辰180周年。一代宗师吴昌硕将诗、书、画、印融会贯通,为后世留下了众多艺术作品,深刻影响了百年来的几代人,至今不衰。众所周知,吴昌硕是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本季西泠将隆重推出纪念吴昌硕180周年主题,而在诸多篆刻精品中,吴昌硕为高邕所作的六方印堪称典范之作,不容错过。

19.jpg

吴昌硕为高邕所作六方印将于西泠20周年庆典春拍中现身。

 
      见证一生挚友情谊
      吴昌硕平生交谊甚广,高邕对其有极特殊的意义。吴昌硕一生为高邕治印有数十方之多,且时间跨度极大,贯穿了吴昌硕的大部分艺术创作生涯。将现身西泠拍场的六方印从创作时间来看大约集中在1885年至1896年间。其中,“泰山残石楼”一印更是名扬印坛,地位崇高。
      高邕,杭州人,著名书画家兼鉴藏家,能以草书作画,别号清人高子、中原书丐、西泠字丐,因慕唐代书法家李邕,又号李盦。吴昌硕早年主要活动于杭州、苏州、湖州等地,1872年到上海,结识了一生挚友高邕,高邕给吴昌硕留下了“有古狂风”的印象,“所作书画亦能超出尘表,咄咄可畏”(语出吴昌硕篆 刻“狂心未歇”印边款)。
      后来高邕为官苏州,与同在苏州作小吏的吴昌硕交往更密,高邕常用印多为吴昌硕所作。高邕亦能治印,师法钱松,并汇钱松印集成《未虚室印赏》,吴昌硕篆刻创作受到钱松的影响和高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邕还为吴昌硕介绍认识了海派盟主任伯年,成为其艺术上的知己。经由高邕介绍的海上书画家还有虚谷、任薰、胡公寿、蒲作英、陆廉夫、沈石友等人,深深影响了吴昌硕此后的事业和艺术造诣。
 
      篆刻教科书级别之作
      备受关注的“泰山残 石楼”一印作于1896年的元宵节。此印刻有两段边款,第一段说明了刻此印的缘由——高邕得明拓泰山残石楼二十九字拓本,极为珍视,更引以为斋号,故请吴昌硕刻此印;第二 段 说明了吴昌硕刻此印的创作思路,可知“泰”“山”二字的合文参考了汉代“王广山”印中“广”“山”二字的处理方法。
      此印取法秦封泥印式,运用十字界格分割印面。吴昌硕舍弃了通常的十字界格平正处理,横划在“石”字下面较实,至“山”字中间结束,竖划到“楼”字左侧作悬针状收笔,巧妙地处理了疏密虚实关系。关于此件作品,后世印家们对其多有解读,韩天衡评此印“线条粗细残破处理精到,使钤于平面纸楮上的印蜕,产生出二维空间,有一种浮雕般的立体感,堪称前无古人的全新创造。”此印广泛著录于吴昌硕的多种印谱以及书法篆刻教材中,是吴昌硕最 经典的篆刻作品之一,在无数印人心中有极其崇高不可动摇的地位。
     
     尽显吴派刀工风神
     另外五方印皆各有佳处。“李盦 ”一 印作于庚寅(1890 年)八月,时 年高邕更号为李盦,故吴昌硕刻此一印。此印极具佳构,“盦”字“皿”部横画插入“李”字中,“李”字末笔伸入“盦”二方,二字作嵌合处理,坚实且灵动。
     “仁和高邕邕之”刻于乙酉(1885年)九月,是这组印中年份最早的一方,可以看到吴昌硕对汉印的继承,用刀富有书写性,线条极具韵律感。“高邕”印展现了一位成熟大师的风神,二字稍作欹侧穿插,运刀苍厚,浑茫高古。“仁龢高邕”印从汉凿印中来,四字聚集处理,左边、下边留宽,是吴派篆刻的经典印式。“高邕不朽”作于癸巳(1893年)三月,“高邕”二字取
横式,“不朽”二字取 纵势,线条古拗无凌厉之气,辅之以残破,全印显出浑厚之风。
 
20.jpg
清  吴昌硕刻青田石高邕自用印
1896年作
3.2厘米×3.2厘米×7.8厘米
印文:泰山残石楼
边款:1.邕之得明拓泰山廿九字,因即以名其楼,属安吉吴俊卿刻之,时光绪丙申元宵。
2.汉“王广山印”山字衺接广字收笔,取艺甚古,兹拟之博邕老一咲,昌硕。
 
 
17.jpg
清 吴昌硕刻寿山白芙蓉石高邕自用印
1885年作 2.3厘米×2.3厘米×5.7厘米
印文:仁和高邕邕之 边款:乙酉九月,吴俊。
说明:吴昌硕家属友情提供。
 
18.jpg
清  吴昌硕刻寿山白芙蓉石高邕自用印
1.7厘米×1.7厘米×6.4厘米
印文:仁龢高邕 边款:邕之老兄正刻,吴俊。
说明:吴昌硕家属友情提供。
 
 
20.jpg
清  吴昌硕刻寿山白芙蓉石高邕自用印
2.6厘米×2.6厘米×6.4厘米
印文:高邕 边款:老缶。
说明:吴昌硕家属友情提供。
 
 
 
本文节选2024年6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222.jpg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