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强:就这样走进了钱币的世界

《中国收藏》杂志2021年8月刊
2021-08-12 13:25:06

      60多年前,10岁的戴志强第一次走进父亲友人彭信威的书房,看到了使他无比震撼的一幕:

 

未标题-7.jpg

戴志强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钱币博物馆首任馆长

 

      “到处都是书,塞满了书,人坐在书桌前,就好像埋进了书海里。”

      采访中,当年逾七旬的戴志强先生几度描述起这个令自己毕生难忘的场景时,他的眼中有光,划过时光荏苒,好似某种力量在我们心头轻轻地点了一下:

      也许这一刻,当年那个小小少年的身影,正跨越时空,与倾听往事的我们渐渐重合……

 

3811.jpg

戴葆庭先生过八十大寿时留影。据戴志强先生介绍,照片中的这把太师椅,戴葆庭先生晚年甚为喜欢。

这也是此张照片首次公开发表。(图片由戴志强先生提供)

 

   

      转折——在古玩市场“泡”大

      我父亲的生活很简单,白天工作,晚饭后不喝酒不吃茶,就是去书房看钱币,这是他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如果哪天没有看钱币,他会觉得少了点什么,这一天都过得不完整。

      所以自我懂事起,看到的就是钱币;等到年纪稍微大一点,在父亲把玩钱币、翻看泉谱的时候,也会凑过去默默地跟着看。两个人都不怎么说话,最多他兴致来了会给我指点,比如这两枚都是开元,区别在哪里,那两枚五铢又有何不同,几句话而已,没有刻意地灌输,更没有强求。但毕竟耳濡目染,家庭熏陶催生了我对钱币的情感萌芽。

      要说比较大的认识转折点,应该是在我9岁到11岁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说起来很有意思,我的学校在上海河南路与延安路拐角处,隔壁就是上海自然博物馆,斜对面是上海博物馆,文化氛围很浓。父亲的“戴葆记”店铺开在老的上海古玩市场,地处广东路与江西路交汇处,而我们家又搬到了江西中路130号,离市场非常近。照这个路线,放学回家,我要先经过古玩市场,因此总会到父亲店里待上一会儿,周末几乎就在市场里泡着了。可以说,中学之前,我是在古玩市场“泡”大的。

      在市场的大多数时候,我都待在父亲店里,别家发生了热闹的事情也会跟过去看看。同行的叔叔阿姨日常相处很客气,见我比较文静,每次跟着去他们店里,既不插嘴,也不碰东西,就都喜欢我,毫不介意有这样一个“小旁听”。

      

      雅集——如此场景很难重来

      高人相聚,令我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而父亲的友人中我印象尤为不一般的一位,是复旦大学教授彭信威先生。

 

835.jpg

2019年10月18日,位于浙江绍兴的戴葆庭钱币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近百位泉界人士参与此次盛会,

戴志强先生在开幕式上致辞演讲。(图片由陈宝祥先生提供)

 

      1956年,彭信威著《中国货币史》出版面世。这是他数十年专研的心血之作,也是中国货币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时至今日,当代中国任何一位金融货币史的爱好者或研究者,都离不开这本书。而1953年到1955年间,我常跟父亲去他家,恰好见证了《中国货币史》的成稿过程。

      为了写这本书,这期间彭先生每个礼拜都要来找我父亲,一待就是半天。他人比较高大,性格特别爽快,进门以后笑声朗朗。本来我家环境是比较安静的,他一来就热闹了,又是寒暄,又是看钱币,又是聊天,说到兴致高昂处放声大笑。

      彭先生来时,只要我在家,一定要去听他俩聊天。待到我父亲去给他送资料,我也跟随前往。我至今都不会忘记第一次进他书房所看到的情景。四周靠墙全是书柜,摆满了书;一张大书桌的上面也都是书,桌边、凳子上放的还是书……人坐在书桌前,就好像埋进了书海里。对于才10岁左右的我而言,这个场景在脑海里简直难以磨灭!

 

3858.jpg

戴志强先生从2014年开始招收徒弟,他们中最大“60后”、最小“80后”,并成立了善泉社,

这个名字出自师训——“为人之道善友友善,治学之道善见见善”。(图片由陈宝祥先生提供)

 

      回家的路上,父亲告诉我,说彭先生是“一本书主义”,《中国货币史》没有出来,他是不会结婚的。后来彭先生终于成家,我有幸参加了婚礼。新娘是他的研究生、出书的得力助手。

      “一本书主义”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在彭先生看来,自己毕生研究的意义就在于这一本书,因此第一版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他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寻找和补充资料,于1958年出了第二版,上世纪60年代出了我们现在常见的第三版,该版的文字比起第一版翻了几乎一倍。我相信,如果不是他在上世纪60年代就去世了,《中国货币史》肯定还会有第四版、第五版……

      就这样,在父亲的引路下,了解他的“朋友圈”,年少时这些得天独厚的经历,为我后来的学术道路做了非常重要的铺垫。

 

 

 

 

本文节选2021年8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222.jpg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