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酒桌“顶流”原来是它

《中国收藏》杂志2024年5月刊
2024-05-13 15:26:07

      水丞、笔洗、掷骰、饮酒器……将不同造型的螺制成用途广泛的器皿,古人的生活智慧也通过小小的“螺杯”体现了出来。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螺杯既有用天然海螺制成的杯形盛器,也有陶瓷烧制的像生螺形器,两者各具匠心、各有旨趣。

     以螺制杯用途多
 
     天然螺杯出现较早,其中最具盛名者当数“鹦鹉螺杯”。三国东吴人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对鹦鹉螺有着这样的描述:“鹦鹉螺,状如覆杯,头如鸟头,向其腹,视似鹦鹉,故以为名。肉离壳出食,饱则还壳中,若为鱼所食,壳乃浮出,人所得。质白而紫,文如鸟形,与觞无异,故因其象鸟,为作两目两翼也。” 
     鹦鹉螺杯,顾名思义就是以鹦鹉螺壳制成的杯器,在两晋时期高等级墓葬中曾有实物出土,比如南京象山东晋王兴之夫妇墓曾出一件、位于徐州的邳州煎药庙西晋墓曾出一式两件(图1)。它们均在鹦鹉螺的自然形态的基础上略经加工,辅以传统的釦器工艺,用鎏金铜条在螺口和中脊处镶边、口沿部分另加双耳,既坚固美观又方便实用。但是,由于鹦鹉螺生息于太平洋南岸的温暖海域中,数量稀有,因此在当时,鹦鹉螺杯是上层社会专享的奢侈品。据资料记载,东晋名臣陶侃在出任广州刺史时,曾借地利之便获得一枚鹦鹉螺杯,后来将其谨献给东晋成帝。南朝刘宋时期,孝武帝也曾经将一枚鹦鹉螺杯赠送给南下彭城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鹦鹉螺杯的规格之高自是不言而喻。不仅如此,鹦鹉螺杯还曾传播至朝鲜的新罗,而韩国庆州皇南大塚南坟也曾出土两件鹦鹉螺杯,形制与中国两晋的鹦鹉螺杯近似,口缘及背脊部分有鎏金铜饰条或金制饰条,口沿处有对耳。
3.jpg
图1 鹦鹉螺杯
邳州煎药庙西晋墓出土
 
      除了名贵的鹦鹉螺外,其他体量较大的天然海螺也被广泛用来制作螺杯。如偃师杏园唐墓中出土的螺杯,即采用谷米螺加工,将螺壳从中剖开,周身打磨光洁。出土时螺壳内尚有五枚石骰子,因此推测这件螺杯实为掷骰杯。西安蓝田宋吕氏家族墓出土一对螺杯,同样选取谷米螺加工而成,表面经刮磨、洁白规整,所附杯座乃剖螺壳制成(图2),可见文人风雅。
4.jpg
图2 螺杯一对
西安蓝田宋吕氏
家族墓出土
 
      南海I号宋代沉船出水一件螺杯以夜光蝾螺制成,螺壳表被打磨光洁,显露出流光溢彩的珍珠层。这些螺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原料均采取天然大海螺,在基本保持螺壳原生形态的基础上略做加工。
      螺杯还常被当作酒杯使用,南北朝以来的诗文中多有相关描述,如“香螺酌美酒,枯蚌藉兰殽”(北周虞信《园庭诗》)、“去去归去来,还倾鹦鹉杯”(萧梁吴钧《赠别新诗》)、“共酌琼酥酒,同倾鹦鹉杯”(隋代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 场转 韵诗》)、“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唐代 卢照邻《长安古意》)、“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唐代李白《襄阳歌》)、“葡萄锦覆桐孙古,鹦鹉螺斟玉薤香”(宋代陆游《秋兴》)、“鹧斑渍粉垂金薤,鹦喙嫌寒缩翠窼”(元代王恽《赋西域鹦鹉螺杯》)……天然螺壳结构复杂深邃,将其作为饮酒器比之普通酒杯更有意趣。
 5.jpg
图3 青瓷鹦鹉螺杯
江西赣江七星堆六朝出土
 
6.jpg 
图4 隋 白釉鹦鹉杯
河北内丘西关北遗址出土
 
9.jpg
图5 唐 三彩海螺杯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藏
 
7.jpg
图6 唐 青铜螺盏
故宫博物院藏
 
8.jpg
图7 白釉螺
河北定州宋静志寺地宫出土
 
 
 
本文节选2024年5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222.jpg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