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件精美文物彰显辉煌时代

《中国收藏》杂志2024年7月刊
2024-07-22 14:24:22

       有翼的狮身,近乎锥形的垂直杯身,这件名为“有翼狮金来通”的器物究竟是何物?想知道答案,不妨到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走一遭。不久前,“古波斯的荣耀——伊朗文物精华展”在此正式对公众开放。

31.jpg

楔形文字砖 

公元前1150年至公元前1120年(埃兰时期) 

长36厘米 宽22厘米 厚8.5厘米 

胡齐斯坦省 苏萨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32.jpg

瘤牛陶来通 

约公元前1150年至公元前850年(铁器时代) 

高19.2厘米 长26厘米 宽11厘米 

吉兰省 马尔利克土丘18号墓葬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瘤牛形状的来通应该是饮酒用具。在古代的伊朗高原、印度和非洲等地区,瘤牛是日常生产中的重要家畜。陶瘤牛线条精美形象、制作细致,说明这可能是用于酒宴或祭祀典礼上的高级器皿。 

      本次展览汇集了285件精美文物,来自伊朗国家博物馆、戈尔甘考古博物馆、拉什特博物馆、波斯波利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博院(博物馆),呈现出古波斯文明的璀璨瑰丽及其与中华文明的相互交融。
      展览开幕式上,伊朗文化遗产、旅游和手工业部部长赛耶德·埃扎图拉·扎尔加米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展览是促进团结与和平的一次无私献礼,讲述伊朗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和文明的同时,也印证了中伊交往的悠久历史,相信展览能够开启两国文化交流、对话的新篇章。
      据介绍,展览通过“高原曙光”“辉煌时代”“信仰艺术”三个板块阐释古代伊朗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展览策展人、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研究馆员王樾告诉媒体,之所以举办本次展览,一是想说明古代伊朗历史文化的重要性,二是呈现中国和伊朗作为丝绸之路的东西两端所发挥的影响力。
33.jpg
动物纹金杯
公元前1150年至公元前850年(铁器时代)
高18厘米 口纵13厘米 口横10.8厘米 重226.2克 
吉兰省 马尔利克土丘45号墓葬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金杯表面以錾刻工艺制作三条分界线,顶和底部是几何图案的环带,中间是一条斜刻线纹,分界线将杯身分作上下两个区间。在区间内再以捶揲工艺制作了两组浮雕图案,各有一组行进中的三只独角兽和随机摆放的六朵花,不同处是两组独角兽相向而行。
 
34.jpg
有翼狮金来通
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450年(阿契美尼德王期)
高22.5厘米 宽21厘米 口径13厘米 底径19.5厘米 
重1897.0克
哈马丹省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圆锥形的酒具来通就已经出现,并逐渐流行于从爱琴海到西亚的广阔地域。来通可能起源于人类最早用动物角制杯饮酒的习惯,后逐渐发展出各种材质和造型。使用来通饮酒的画面经常出现在各种壁画中,所以来通应该是高等级生活的象征物。这件来通结合了有翼的狮身和近乎锥形的垂直杯身,杯身上端饰有一圈莲花图案,其下饰有平行的凹槽线。狮子呈张嘴伸舌状,头部、颈部和胸部覆有鬃毛,前爪自然着地。双翅末端饰有三排羽状花纹,末端向前弯曲。 
 
35.jpg
联珠对鸟纹锦
公元618年至907年(唐)
长20厘米 宽21厘米
1966 年吐鲁番阿斯塔那70号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戴
这片织锦由红色、黄色、驼色和白色组成,以酱紫色和白色的显花图案为主,四周是六边大联珠纹图案,中间是对称的鸟纹,红色集中在花纹区。联珠纹环绕对鸟图案是典型的萨珊艺术风格,这片织锦应该是按照萨珊审美来定制的中原出口货物,充分说明了当时古丝路上的繁荣贸易。
 
      “高原曙光”板块聚焦公元前2800年左右在伊朗高原西南部诞生的埃兰王国。埃兰人使用楔形文字,崇拜各种神灵,建造了大型的神庙宫殿建筑群。埃兰人喜欢用几何和动物纹来装饰陶器表面,抽象的线条和变形夸张的人或动物图案,是埃兰人信仰意识的反映。
      “高原上的埃兰人作为草原民族,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超乎我们的想象。”王樾介绍,如45号墓葬出土的动物纹金杯等展品都表明当时人们对于动物的细致观察,“动物每一块肌肉都清晰可见,且都是相对而立的姿态,说明在他们的思想世界中,动物可能并不是纯粹的东西,而是象征某一重要角色。”
      从阿契美尼德,经帕提亚,到萨珊王朝,共同构筑了伊朗高原上艺术的辉煌时代。“辉煌时代”板块就全面呈现了这一时期伊朗出彩的文化面貌。其中,一件来自哈马丹省的有翼狮金来通格外引人注目。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圆锥形的酒具来通就已经出现,并逐渐流行于从爱琴海到西亚的广阔地域。
      来通可能起源于人类最早用动物角制杯饮酒的习惯,后逐渐发展出各种材质和造型。
36.jpg
釉下彩青花瓷盘
公元14世纪(元)
高9厘米 直径57.5厘米
阿尔达比勒省 谢赫·萨菲丁·阿尔达比利陵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不晚于9世纪前期,中国瓷器已为波斯人所知,在当地有唐代长沙窑、邢窑瓷器出土。其后历代中国瓷器源源不断传入波斯。从萨菲王朝国王阿巴斯一世开始,大量皇室珍品被赠予阿尔达比勒寺,其中就包括中国元明清各代的瓷器精品。此盘呈十六瓣菱花口,内里纹样满密。外壁莲瓣纹,钤刻阿巴斯国王的红色印章,意为“最高权利之王的奴仆阿巴斯献给萨菲王”。
 
      此外,“信仰艺术”板块展出的多 件文物,也是当时中国与伊朗交流往 来密切的佐证。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的展陈空间提取“交汇”“高光”等词汇作为设计语言,布局时巧设展墙与展柜的关系,营造出交错与链接共存的空间结构,同时聚焦不同单元的各个时代,利用CG技术对巨幅代表画作进行二次创作,  沉浸式展示多元的古波斯文化色彩。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表示,中伊两国不仅拥有着悠久的双边关系,并且一直致力于发展这种关系。两国所传承下来的这种古老的互动始于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的开辟,古丝路西端的伊朗,和古代中国一样,都是推动丝路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驱动力。借由丝绸之路的网络,古文明间交换货物、交流思想、交融文化,极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体现出“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壮丽画面。本次展览掀开了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舍定位为“世界文明馆”的新篇章。
      以此展览为始,上海博物馆未来将推出更多的与世界古代文明相关的主题展览,让它成为世界文明百花园的展示平台。
      据悉,展览将延续至10月7日。
 
 
本文节选2024年7期《中国收藏》杂志
欲知详情请移步微店购买当期杂志 
 
 222.jpg
 
版权声明:凡注明“中国收藏杂志”来源的作品(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未经《中国收藏》杂志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刊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收藏》杂志”。违反上述声明的,均属侵权,本刊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在此发表的文章,仅代表作者及被采访对象的观点,不代表本刊的立场。
 
 
 
 

推荐阅读: